家长派红包拉到20万票||“最萌宝宝”式荒唐海选当反思

  作者:杜建锋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投票开始了,亲们动动手指头……”最近,一打开微信,就能看到福州多个私立幼儿园正海选“最萌宝宝”,家长们使尽浑身解数,只为赢得一票。一位妈妈说,前不久,一位朋友为了让儿子得冠,建了个微信拉票群,每天发红包。花了近7000元,一个月拉到20万票,成功赢得1万元的奖品,当时还成为笑谈。结果如今,自己为了小孩也不得不四处拉选票。(6月5日《东南网》)

  如今这世界流行海选,拍部电视剧演员要海选,搞个“最美××”候选人要海选,就连幼儿园评个“最萌宝宝”都要海选。而且,据说这样的海选还相当公平,采用微信方式投票,一人只能一票,并且只能是关注幼儿园的公众号才能投票,如此以来,评选似乎拼得就是人气,拼得就是谁“最萌”。

  但是,一场看似公平的海选背后其实藏着幼儿园的利益考量,或许就是一种扩大影响的宣传策略,不动声色之间,就可以动用家长资源,进行最广泛的宣传;也可能就是教育思想的偏差,把幼儿园的孩子当作抢当明星的成人,心急火燎地进行包装营销。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被绑架的家长都不敢怠慢,奇招怪招迭出,或建立微信拉票群,发红包鼓励人们投票;或广泛动员,运用一切资源拉赞助,广而告之。海选“最萌”,商业化气息浓厚,最终演化成了家长在金钱上的角力,海选当真成了“钱票”之选!

  客观上说,海选成了“钱票”之选,固然是幼儿园的用意使然,但这个用意何尝不是建立在家长“焦虑”的基础之上的。生怕孩子不能当选会有失落感,生怕孩子没有特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报班发展特长,参加各种选拔活动,把自己对“成功”的渴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焦虑”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不断的“催熟”只能导致花儿早早调谢。而所谓“最萌宝宝”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试问谁家的宝宝不“萌”,谁家的孩子不可爱?“萌”或者“不萌”都是成人眼中的评判标准,和宝宝自身何尝有半毛钱的关系。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只要对孩子有用的、有好处的,父母都愿意给。”问题是什么是最好的,父母认为最好的、最有用的,对孩子而言是否也是最好的、最有用的?把孩子当作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成功”的实验品,让孩子当作自己“寄托希望”的完美载体,而不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自由的生命,怎能不产生这种商业味道很浓的海选?

  所谓海选“最萌宝宝”不过只是家长、老师、幼儿园之间的一场游戏,于孩子何干,孩子只是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卢梭这句话或许仍然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