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风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小蒙
在传统观念里,更多的中国家庭想生儿子。不过,16日在南京财经大学举办的2015第二届香樟经济学论坛上,有专家介绍,在过去几年时间内,通过对国内10个地级市的4309个家庭采样后发现: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7岁至30岁期间,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而且所在城市的住房价格加剧了这一影响。(5月17日《现代快报》)
当“生儿生女都一样”逐渐被现代家庭接受和认可的当下,《新经济时期的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却成了专家的研究课题。如果对此“过度解读”,会不会是“生儿生女都一样”,已经完成了为计划生育“铺路”后,“生儿子幸福感不如生女儿”是在为开放二胎“搭桥”?因为,前者说明生一个就够了;后者至少让本来满足于生了一个儿子的家庭,为了得到“幸福感”要尝试生二胎。当然,生了一个女儿的家庭,更不妨“福上加福”。
当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是有其独立价值的,至于让人产生“计划跟不上变化”的迷茫,或许不是研究课题的本意。但是,生儿或生女,对孩子父母来说,是不是可以上升到幸福感的层面来谈?或者说,即使生儿或生女的家庭会有不同的感受,但这种感受能不能叫做“幸福感”?
一般来说,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然而,生儿或生女给家庭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整个生活内容中,是属于局部的,而且是因人而异的。诚然,相关专家列举的某些社会现象,确实有现实根据,但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非罗列一些社会表象那么简单。比如生儿子的父母,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因为,按照中国人的婚恋观,丈母娘大多会要求有婚房,这就给男孩家庭带来了现实的经济压力。这种人人皆知的常识,难道也需要研究?
就算因此让女孩家庭因此减轻了负担,但这最多是沾沾自喜,根本谈不上幸福感。这倒不是因为这种“幸福感”带有自私自利的因素,而是在默认男女不平等的传统陋习下,在女方对男方的依附中,以折损女性的地位所获得的“幸福感”。这种潜在男尊女卑观念,在这个“研究成果”还有所流露。比如“父母在男孩求学、就业、结婚或生子方面更加操心烦神”。令人不解的是,男孩求学、就业为何让父母更加操心烦神?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男孩是必须出人头地、功成名就的,而女孩就无所谓了,因此让女孩家庭更有“幸福感”。
如果幸福感用这种沾沾自喜来诠释,至少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如果仅限于此,这种研究成果又有什么社会意义呢?这就不得不让笔者觉得,从“生儿生女都一样”,一下子变成“生儿子幸福感不如生女儿”,是不是这个弯转的太快了,因而使其中的理由显得那么牵强?除非,这不是在研究“幸福感”,而是在体现专家的存在感?如果真是这样,就所谓“石狮子也要玩出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