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住34亿人的3500个新城是谁的政绩?

  作者:郭喜林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新京报7月14日)

  其实,全国各地规划的3500个新城并非经过科学论证;其实,能住34亿人的新城商品楼开发也只是某些地方官员一厢情愿的政绩工程,并非属于当地广大居民的迫切需求。即便是3500个新城经过论证,也是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长官意志支配下的虚假论证,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并没有实事求是提出新城区的产业带动战略规划与可行性实施方案。所以,在没有产业支撑前提下的3500个新城区规划,只能属于纸上谈兵的政绩工程;所以,一个又一个新城区的商品房高楼大厦只能变成鳞次栉比的水泥桑林;所以,在3500个新城中已经有不少被公众称之为“鬼城”。所谓“鬼城”,是因为那些新城区的商业楼盘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确令人感到很壮观,但是,到了夜晚,那么多的高楼大厦里只有零零星星的部分住户灯火通亮,而更多的楼房只能展示给人们漆黑一片的夜晚。

  因此,能住34亿人口的3500个新城变成了某些城市负债累累的累赘;因此,能住世界人口近一半的3500个新城只能证明曾经获得了地方财政出让土地的巨额收入;因此,昔日的建筑塔吊林立景象只能成为过去;因此,这3500个新城在严厉地拷问着产业兴城的空白答卷;因此,这3500个新城能住34亿人的商品楼库存量,拷问着相关城市在过去的日子里,究竟谁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虚假政绩工程的操盘手。如果不对3500个新城能住34亿人的空房存量进行责任追究,需要政绩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就会随时泛滥;如果3500个新城的主政官员不对能入住34亿人口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在以后的工作部署和战略规划中就会继续犯下同样的决策错误。

  如果一个城市新城不能消化吸收与此相匹配的就业人口,商品房无疑就会被人们毫不犹豫地冷落;如果一个城市的新城建设只考虑马路的宽度和楼房的高度,那是名副其实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众所周知,一个城市在全国人民心中的社会知名度越高,就说明那个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众所周知,中国的一线和二线城市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和人口,是因为那些城市能不断满足人们的就业和创业需求。如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不断地涌向北上广和深圳等一线与二线城市?

  由此可见,产业兴城是每个城市的永恒主体。哪个城市的主政官员能把产业兴城当作头等大事毫不放松,哪个城市就能获得它所需要的发展与创新人才资源;由此可见,即便没有新城规模建设,每个城市也决不能放松对于实体经济产业的培育和扶持,而且必须把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否则,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诸多限制,高精尖人才资源不但无法大量引进,还会导致本地大量人才资源不断外流。

 

  实践证明,房地产业不能过剩。如果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房地产开发商,那绝不是什么好事,而是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实践证明,只有与时俱进地大力发展各种先进的实体经济产业,才能使城市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才能使产业兴城变成一个城市繁荣昌盛的历史神话。否则,在宏大气派的新城建设和商品房高楼大厦也难以变成筑巢引凤的巨大发展动力源泉;否则,公众在某些城市的新城建设中就会发现人们极不情愿看到的一个又一个“鬼城”。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