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健身器材伤人 应建立定期维修机制

  通常情况下,居民体育健身器材的安装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体育行政部门利用体彩公益金投资在公共场所建设安装;另一种是旧城改造时由城管部门出资建设安装;第三种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安装。活动的健身器材使用期限为4年,固定的器材使用期限是6年,这些器材应由受赠单位作为固定资产来进行管理、维护、修缮。但是,受赠的物业公司、社区却由于经费紧张等因素,而疏于对健身器材的及时管理和维修,致使其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导致伤人,并为责任归属问题纠缠不清,引起群众不满,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

  居民使用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图的是健身强体,益气提神。因此,如何为居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科学、可持续的健身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确保安全是首要前提。诚然,健身器材“毛病”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不及时所致,有的是因常年累月风吹雨淋造成“老化”,有的是因居民公共道德水准低下而故意人为破坏,也有的是由于居民不注意使用规范导致“过劳损”严重,但是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的责任不落实、不到位。

  健身器材为什么有人安装,却无人管理呢?其中的答案并不复杂,只缘于便民工程被当成了政绩工程。安装时声势浩大,生怕居民群众不知道。维保时装聋作哑,无影无踪。就像一些地方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一样,轰轰烈烈地把树栽下去了,领导参加植树的新闻发表了,就了事了,至于由谁来浇水、剪枝、施肥、保活,便无人问津了,统统没了下文。一些城市的许多便民设施建设,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命运。“管种不管收”,正是政绩工程指导下的政府管理的盲区和误区,其后患无穷。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