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浇菜地||手法太下三滥,让谁吃了?

  作者:王传言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为了节约用水成本,榆中县城关镇北关村裴家堡、崖湾等地部分村民,私自打开县城通往污水处理厂的排水阀门,将污水引进菜地浇菜……近日,本报记者接到报料后对此进行了暗访,发现这种情况非常严重,经过污水灌溉的蔬菜,采摘后全部流入批发市场。(5月18日《兰州晨报》)

  “截留”污水进行浇菜,然后全部流入批发市场。结果可想而知,当被污水浇灌出来的菜进入到人们餐桌上的时候,该会有多毒。村民的做法,显然是为了利润。因为据他们说,使用正规的水源来浇灌,成本比较高,于是想出如此“下三滥”手段。如此赤裸裸的“利字头上一把刀”的行为,村民短期内是获得了利润,节约了成本。但在长远利益上,无数的人因此慢性中毒,如此责任,该谁负责?村民们唯利是图的做法无疑背负着良心债。

  追本溯源,由“污水浇菜”演绎的这场名利场,还应该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污水从哪里来,是否通过环境保护的检测,是否达到了排放的许可?这两个问题无疑首当其冲。因为按理说,榆中县城关镇属于乡镇,企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理应经过严格的环境检测,而村民能够将污水“截留”,这本身就说明污水的处理是不合格的。对于排放污水的企业来说,更是上游的“利字头上一把刀”戏码。它们为了节约成本,将不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进行排行,造成环境污染是事实,只是这样的污水被村民“截留”用来浇菜。如果没有企业肆意排放的行为,村民哪里能够“截留”污水?

  另外,既然是被污水浇灌出来的菜,缘何就能够堂而皇之流入市场呢?在生产、流通环节上到底有没有严格的管控机制?如果从菜地到批发市场没有任何监管环节的话。那么,谁也不能够确保批发市场的菜是安全的,从而食品安全问题就无从谈起。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推断出这样的结论,“污水浇菜”并非仅仅是村民利字头上一把刀的事情,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只需要其中一个环节“接地气”,就足以让这个利益链条斩断。比如,如果企业排污是合格的话,也就没有污水排出;如果从菜地到批发市场有严格的监管,被污染的菜就没有销路;如果菜地种植过程有监控,村民也不敢肆意妄为。

  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污水浇菜”由于在“截留”污水到让污水浇灌的菜上市都缺乏必要的严格监管。所以,才让如此赤裸裸的“利字头上一把刀”的行为能够畅通无阻。而要斩断这样的“黑心行为”,只需要完善每个环节的责任即可。比如生产环节上,需要落实安全生产的责任;比如流通环节,需要明确流通责任人的主体责任;比如污水排放上,要严惩随意排污的行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我们才不会吃到“黑心菜”。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