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灿辉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随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明星亲子节目的热播,童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不少家长倾尽精力、物力、财力,试图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童星。(新华网5月31日)
现在,各种小童星培训班、土豪幼儿园应运而生,造价不菲。有少儿题材影视剧制片透露,选角时有家长开出六位数价码,希望让孩子上戏,也有媒体爆出家长自费几十万给孩子出专辑,有的家长甚至不惜花钱送礼,只为让孩子参加一场集体演出,想成为童星。
“童星梦”真的易圆吗,实践证明,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家长不可盲目帮孩子作“童星梦”。
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利用家长帮助孩子作“童星梦”的心理,加大一些言过其实的宣传,一些“形式大过内容”的“童星加工厂”借机“宰割”家长,让其蒙受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使孩子耽误了不少宝贵的少年时光,这种负面的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孩子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孩子作着“童星梦”,家长忙“造星”,在其过程中有不少负面因素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在作“童星梦”时,相应年龄必要的认知、情感教育容易被忽视,导致其成年之后往往“后劲不足”。
孩子过早成名,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古今中外的例子也有不少。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是最早的张爱玲关于“童星梦”的一句话。不过,令人感到尴尬的事实是,张爱玲她自己就出落得很快,其并未从自己的名气中获得“痛快的快乐”,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人们发现了张爱玲的遗体,临终之际她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亲人。王安石在《临川先生文集》里记载了一则“伤仲永”的故事,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成一个普通人。迈克尔·杰克逊从4岁开始登上舞台,10岁就出唱冠军单曲,童星闪耀,外表优雅得像个女人的迈克尔·杰克逊,成功的同时,内心却是孤独、彷徨、无助的,后来,迈克尔·杰克逊长期服药,过早离世。
其实,“童星梦”不是一般的孩子所能够作得了的。要作“童星梦”,孩子本身的素质很重要,要对音乐、舞蹈、表演有一定的天分,乐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如果孩子天生害羞,怕见生人,就不适合当童星。孩子要有可塑性,要有继续被培养改造的可能性及上升空间。要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如果家长本身从事文艺行业,能够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创造一定的艺术氛围,这对孩子成为童星能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孩子本身的意向及性格也不能忽视,如果孩子自己并没有去当童星的意向,家长不顾孩子意愿,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反作用。
“童星梦”的背后,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的反映。孩子还小,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在其成长的路上,自己难会有多少主张,这时,家长的意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不盲目“造星”,应成为家长的共识。
艺术的道路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小时候表现出来的优势不一定是适合他终身发展的方向所在。家长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正确引导,使他们明辨是非,多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修养。要用心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让孩子厚积薄发,用汗水铺就自己的人生之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有时候“任其自然”发展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而不是过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