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卫军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51岁的张能立副教授在结束“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选修课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走到教室前门,趴在地上,然后说:“同学们,请从我身上跨过去吧。”大学生们报以热烈掌声,并对着趴在地上的张教授猛拍照片,但就是没人敢行动。一些胆怯的学生甚至选择从后门逃跑,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观望。最终,在张能立教授的鼓励下,全班150余名学生,超过100名学生“凌辱”了张能立。被“凌辱”的张能立,趴在地上欣慰地笑了。(5月13日 《武汉晚报》)
张教授为了向学生传递一种崇尚真理、敢于用真理否定权威的精神,不惜以牺牲自我的师道尊严为代价,让学生以“胯下之辱”来“凌辱”他,使他们通过这种行为来反思生活、学习中,臣服权贵,不敢突破权威的错误行为。当然,张教授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不仅没有丢了尊严,反而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赞赏。
然而,我们在一片喝彩声中,却忽视了另一个群体的存在——那些选择从后门“逃跑”和“观望”的学生,甚至还给他们插上了“胆怯”的标签。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反而以为这部分拒赐授业恩师“胯下之辱”的学生才是真正具备了质疑精神,敢于突破权威的人。
作为授业恩师,当然是学生眼中的“权威”,是值得学生尊重的人,无疑,张教授也是这么自我定位的。那么,当“权威”为了打破“权威”,做出一个“荒谬”的决定——通过牺牲自己的尊严,用自己的“权威”来逼迫学生达到目的时,我们的大学生们到底该如何来应对这个“两难”的选择——跨过去,突破“权威”的同时却又屈从了“权威”;不跨过去,抗拒了“权威”却又留下了“胆怯”的骂名。
跨过去,成全了老师为了学生甘愿自我牺牲的愿望,或许也能使自己从此突破“怕人”、不敢质疑权威的思维定势,对于这一点,我们自然不应否认。而不跨过去,其本身就是在顶撞权威,突破权威,正如张教授所说:“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怕人’的文化,始终束缚着我们的思维自由,即使对方错误很明显,也不愿意顶撞。我们要创新,就要先突破‘怕人’的思维,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不畏强权,这样,科学才能进步。”所以,不听教授吩咐赐其“胯下之辱”,或许才更应当是令教授欣喜的举动吧?尊师重道,不违本心;不畏权威,敢于质疑,难道不正是教授甘受“胯下之辱”的希望之所在么?
“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受固有的思维所限,在肯定某一行为所收到的应有效果时,却忽视乃至否定其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只有辩证地看待问题,敢于质疑,才能真正地突破权威,突破自我,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