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勇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66岁摄影师彭世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花费40余年时间近乎地毯式的记录拍摄重庆,近10万张不仅囊括了重庆主城所有的标志性建筑和绝大多数街巷,也有三峡库区已淹没的城垣街巷、文物古迹。然而,就是这些如谷歌街景地图般定格了重庆旧城记忆的珍贵底片,却和他的主人一起蜗居在狭小的公租房单间里,即将面临重庆最潮湿的夏天的考验。(重庆晚报2015-04-27)
从某个角度来看历史,重庆是中国城市中最有故事的大都会,重庆不经历史丰富多彩,未来的空间同样灿烂光明,然而身自在其中的一位摄影师却遇到了其不能解决的“囧事”。在摄影界有句调侃“摄影穷三代”,摄影作为技术性支撑很强的艺术形式之一,需要很多的投入和精力,而这些投入和精力未必能修成正果,这在彭世良身上真实上演,40年时间跨度内,他为了重庆成长的记录,牺牲了很多的时间与金钱,为此还辞去了曾经收入不菲的火车司机工作,妻子离他而去,女儿也不愿与他往来,66岁了独自居住在20多平方米的单间公租房里生活窘迫。更为麻烦的事,他的这些珍贵影像资料,面临着因保管不善而毁掉的梦魇,事实上已经毁掉了一部分他的心血。
摄影术诞生已经有176年了,从她诞生那一刻起就被人类认为是最好的记录方式之一,当然现在的影像记录是摄影术后来的发展,但是摄影凝固瞬间的特性,尤其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直到如今,摄影的记录性仍被认为是其主要的特性,作为重庆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城市,能有底片保存这么多往日的瞬间,本应该是件幸事。摄影师彭世良并不是一般的摄影爱好者,应该是一位早就功成名就的摄影师,他不仅是重庆多次获得全国摄影大奖赛金奖的摄影家,早在1987年就举办了大型个人摄影展、赴日本展出交流、出版大型画册,让这些都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的梦——这些记录重庆的老照片,面临着其主人同样的命运。
如果说现代艺术是资本的玩偶,一件艺术作品拍卖出上亿的价格,一张摄影作品也能卖出几千万元,那些都不是摄影记录特性的使然,那么执着于摄影记录特性的照片何以冰火两重天?原因固然众多,无论如何对于自己的历史,自己要有责任保存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就是重庆过去40年发展的沉淀,很多只能是历史记忆,是这个城市无法忘怀的梦。也许当今浮躁社会这些历史记录价值无从体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老照片的历史价值就更加凸显。何况摄影师本人并不是一位商人,也不是一位为了所谓价值而40年持之以恒逐利者,皆因他心中有一个梦想,不能让摄影师因梦而碎梦,不应是无力的呐喊!
抛开艺术不谈,我们这个民族号称历史悠久,但是对于自己的光辉灿烂文明史却不善于保存记录,除了始皇帝的大规模焚书坑书,还有康熙帝为了一部全书而毁掉无数珍籍,就是几千年来被奉为的经书《论语》也不是原版原貌,更不说当今最豪华的建筑不是博物馆,最有身份的人不是掌握知识的人了。彭世良遇到的境遇并不稀奇,但是历史不能不发展,今天的重庆在文化自信,在国家五位一体的发展方略下,应该主动对彭世良更多地关注,让这些老重庆的珍贵影像完好留存下去,让后来的重庆因为这些影像能保存和许多新的影像能诞生,而更加厚重和奋力前行,否则如何以史为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