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说“笏板”

  作者:袁文良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我们在欣赏众多的古装戏时,总可以看到大臣们在朝廷上拜见皇帝时,手中都捧有一块狭长、中间略呈弯曲的板子,这块板子叫“笏板”,也叫“朝笏”、“朝板”、“手板”,其主要作用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以免会朝时忘记,同时也表示自己对朝廷尽职尽责。汉末刘熙所著《释名》中记载:“笏,忽也,备忽忘也。”据说,笏板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大臣朝见天子时,要用笏板挡住自己的脸,眼睛不能乱转,更不能直盯着皇帝启奏事情,要双眼望着笏板,用以彰显龙威,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据史籍记载,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笏板,当时主要以竹作为制作材料,有少数以玉来制作,以玉为材料制作的也称之为“圭”。秦汉之后又经改变形式,依官阶大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木板制成。对笏板的使用,各朝代都有不同的规定,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用的是由象牙制成的笏板,故称为“象笏”;六品以用的笏板则是由竹子制作的,也称为“竹笏”。明朝时,则规定四品以上的高官才能执象笏,五品以下官员只能执木笏。对此,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著的《正字通》中有明确记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而到了清朝,由于满族人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板,加之习俗及礼节上的差异,笏板便逐渐被废弃不用了。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