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在朝中手执笏板朝会天子,笏板的大小自然也有规定。《礼记》中明确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对于笏板的形状,古代也有具体的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在中国古代却是地位的象征。唐代李大师与其子李延寿两代人共同编撰的《北史·李穆传》中记载:“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这就是说,一户人家有百余人持笏板朝见皇帝,可见其家族显赫。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中记述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就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拿着先人用象牙制作的笏板勉励归有光勤奋读书,希望他将来也能执笏板在朝廷为官。唐朝时,有的笏板稍短一些,著名画家阎立本创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和前来迎接文成公主进藏的吐蕃使臣禄东赞会见的情景,其中的两个唐朝官员手捧的就是稍短的笏板。
另外,古代官员上朝时原则上一人只允许捧一只笏板,但公务繁忙、要上奏事件多的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但都拿在手里很不方便,于是便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专门来装这些笏板,称为“笏囊”,且由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后来这种做法竟成一种时尚,官员们纷纷仿效,以显示自己公务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