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泉:我看聊城大学校园文化

  作者:张洪泉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聊城大学的《让文学之花芳香沁人——聊城大学十年校园文学文化建设》荣获二等奖。(齐网6月23日)

  经过十年来的重点建设与用心经营,聊城大学校园文学成为滋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食粮,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闪亮、特色名片,可喜可贺。但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聊城大学那些像劳动周、综合测评、聊大论坛、校园文化月等系统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底线意识的机制性文化,引领正能量的、接地气的项目更具有文化特色。

  其实,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支撑一个大学发展,往往是一个大学几代人,经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摸索出来的一套培养学子独立人格、浓厚学养,健全体魄的文化传承机制。反观,国内外的知名大学,都是文化在支撑着这些大学,只讲“教书”忽视 “文化育人”的高校,最终都难免沦落。

  聊城大学成立40年,培养出18万学子,这些学子走向四面八方建功立业,尤其是在西部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劳动实践课是聊大文化的一个特色,每个学生每学年义务劳动一周,所以被称为“劳动周”。学校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节约费用,而是让学生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相互服务氛围中,感受到大学是一个集体,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而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学子们不仅知道了要保持卫生,养成良好的自我修养,更明白了劳动创造价值。

  聊城大学是最早实行学生综合测评的高校,而这套学生评价文化模式,在当今社会看来,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聊大就推出了综合测评。学生学习成绩占考评的70%,平时表现占30%,平时表现包括社会活动加减分和评议分。这个综合测评检测的就是大学教育中的“德才兼备”。70%的分值要求学生学业第一,而社会活动和民主评议则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培养了学生的底线意识、团队意识。而“综合测评”模式正为当前社会、组织、企业考核所利用,成为一个样板,足见聊大“综合测评”文化模式的先进性。

  由文化和社会实践熏陶出来的学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机器,而是一个充满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底线意识、奉献精神、正能量的社会有用人才。期待更多的大学能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给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