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姓高、姓伍的两位学者,在研究学问之余,经常一起下棋散步。某年初夏的一个黄昏,凉风习习,二人坐在古槐树荫之下,对弈起来。刚刚开局,姓高的学者便提议说:“今天天气宜人,你我下棋多时,何不弈棋为题做对助兴呢?”姓伍的学者满口答应,并略加思索,先出了上句:“一堂古屋,龙不吟,虎不啸,花不芬芳鱼不跃,哭熬蓬头刘海。”姓高的学者听了,左思右想也没有对出下联。直到一盘棋快要下完了,才被残局现状触动了灵感,立即对曰:“半局残棋,车无轮,马无足,卒无兵器炮无声,猛攻徒手将军。”这下联抓住了特定的环境和事物的本质,以游戏之笔作理趣之论,可谓是巧妙绝伦。
一年秋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议事间隙,便以下棋作为休息,激战正酣,朱元璋雅兴即发,出口得一上联,让军师来对:“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稍加思索,开口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上下两联对仗工整,且气势恢宏,读之有大气之感。据说,他们还合作过另一副绝妙棋联:“几幅画面,虎不啸,龙不吟,花不馨香,鱼不跳,成何良史?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足,炮无烟火,象无牙,照甚将军!”读起来更令人感到恢宏大气,仿佛在人们面前勾画出一幅巨幅画卷。
明朝翰林李元阳,一日与学生共游大理三塔,见和尚们正在修塔,小和尚正法送汤饭到塔坛之上,不料脚下一滑,汤洒了出来。于是,李元阳即景出一上联叫学生来对:“和尚正法,提汤上坛,大意失手,汤淌烫坛。”联中的“汤淌烫坛”四字同音,刚好包含了四部声调,读起来颇为有趣,学生们面面相觑无人能对出。游览结束回到城中,见城内著名的徐裁缝正与妻子下棋,徐妻见李元阳一行走来,含羞起来,便对丈夫说:“你下漏眼棋,我不下了。”一个学生从这件事得到启发,即对出了下联:“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下联中的最后四个字也系同音,同样包含了四部声调,与“汤淌烫坛”相对,可谓是妙绝。
在南京莫愁湖畔,有一座“胜棋楼”,相传是因为朱元璋与大臣徐达常到此地对奕而建,并由此而得名。后人为该楼撰写过很多对联,不少为棋联佳作。其中一联为:“钟山东峙,长江西来,地势壮金陵,登斯楼也,喜政局揪枰,一着棋高凭国手;雨花南屏,清凉北倚,天安悬紫塞,忆彼美兮,注波光云影,千秋旨胜重华封”。此联皆以棋局喻世事。寓意深邃。另一联曰:“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兮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客人”。此联是以下棋告戒人们,要胸怀宽阔,如海纳百川一样。
清代名将左宗棠率兵征西阿古柏,一位文人便借此以象棋子作一上联:“大帅用兵,士卒效命,车辚辚,马萧萧,气象巍巍,视此去,一炮成功,方不愧出将入相。”此联出对很长时间,没有人能对出下联。时值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走往热河,向八国联军乞和,学士丁亮便借牌九名作出下联以对:“至尊在野,长短休浴,文泄泄,武沐沐,议和叠叠,到后来,万人失望,直落得呼天抢地。”以牌九名对象棋子,集民愤于联语之中,读来的确是妙不可言。
晚清的著名哲学家魏源,也以善对著称。一次,他看一学馆先生与一来客饮酒下棋,先生动一着棋,酌一口酒,怡然自得地吟出一上联:“下棋饮酒,一着一酌”;魏源见来客苦思不得其对,就随口说出下联,帮他解了围:“弹琴赋诗,七弦七言”。下联以“七”对上联的“一”,而“七弦”和“七言”正是琴、诗的基本结构,令先生和来客不由得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