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葬当广而推之

  作者:朱波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去年清明期间,江苏南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安葬形式的,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可一年来,全市符合生态葬补贴条件的共有261户,只有36户来领取了1000元。究其原因,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分析,大部分人是不好意思拿,怕被亲朋好友说不孝(3月15日《现代快报》)。

  中国人祖祖辈辈以“入土为安”的安葬方法沿袭几千年,政府为了人民能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耕作,避免死人跟活人争地,国家开始颁布施行《殡葬管理条例》。《条例》实施以来,许多地方便出现了死者家属为了已去的老人能“入土为安”,跟政府玩起捉迷藏,宁愿放弃传统的送葬方法,夜间便不动声色把死者偷偷地土葬。

  为有效打击此类现象,许多地方政府同样也采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法,除了用“标语”宣传教育外,还采取政治的考核办法,逐级下达殡葬指标任务,即当年当地火化多少具尸体。指标是一级下达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死者只要按要求火化,回来后不管你大操大办也好,二次土葬再占地也罢,政府便无人问津了。

  为此,许多地方便出现火化后全部将骨灰二次装棺进行土葬,全部留有坟头。说白了,殡葬改革在某些地方纯属走形式、走过场,死者火化后,照样占耕地土葬,如此还给死者家庭造成了二次浪费。

  现如今,城市居民也在隐隐作痛,纷纷担心“死不起”了。这不,一般的火化费加添置骨灰盒约七八千元以上,墓地至少要一至二万元,且只能使用二十年,二十年后再接着交费;贵一点的墓地恐怕要好几万左右,这样以来,生活在一个“夹生层”的群众,殡葬一人至少要花费几万元甚至十几万,这对一般城市居民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众所周知,殡葬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革除一切以迷信的、铺张浪费的方式,去处理死者遗体和办理丧事,代之以科学、俭朴的殡葬方法和哀悼形式的一项社会风俗改造工作。然而,殡葬改革在一些地方不仅没有节省大量的耕地、木材和其他财力、物力、人力;反而增加了群众的额外负担,甚至各种迷信活动和铺张浪费行为也十分严重,根本起不到殡葬改革的预期和效果。

  笔者认为,江苏南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生态安葬的形式,既文明简朴、生态环保,又节约耕地、不浪费资源,理当引起各地的高度关注,甚至于不妨广而推之。

  民谚云:“人死如灯灭”。给死者留名、留碑、留骨灰也好,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讲迷信也罢,都是做给活人看,老人活着,子孙后代孝为先。老人一旦撒手而去,以如油尽灯枯,生命的“灵光”将再也不复存在,归于无边寂灭黑暗,所谓一了百了。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