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奇迹、收视率奇迹等词汇在过去的一年里已显得见怪不怪。各种吸金神话、空手套白狼的故事在行业里被一一传成“佳话”,众人纷纷效仿。在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数字背后,高票房、高收视率是否真能说明电影、电视等行业正在健康蓬勃地发展成了当下热议的话题。在今年的两会中,陈道明便直言不讳地提到了这个问题,“做文化的人首先要有文化自觉。”
陈道明提到,当下不少电影人缺乏基本的文化自觉,是目前影响电影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就像GDP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一样,票房也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水平的唯一标准。
在刚刚过去的二月里,恰逢春节,中国内地票房总收入达到6.5亿,美国的总票房才6.4亿,位居全球第一,听来令人振奋,中国电影业的票房的确不错。但是,中国的人口是多少?电影票价有多高?最重要的是,中国电影能与美国电影的质量同日而语吗?
为什么一些电影明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票房却很高?一方面说明人民群众对于艺术的渴求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娱乐方式的单一性。人们看电影,有多种原因:有人是为了陪自家孩子;有人是冲着几个明星去的;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有人是看了煽情的剧透;有人是消费单位发的电影票等等原因,又有多少是因为受电影文化内涵的吸引呢?也只有在春节或学校放了寒暑假时,电影院才热闹起来。至少在我们这样的小县城是这样的情况,平日里去进行电影消费的人真的不多,花几十元去看一场电影实在不是普通人乐意承受的消费。
正因为电影市场面对学生或年轻人居多,所以更应该注重电影的“文化性”和正能量的传播。而不是搞几个明星来娱乐大众,看完几乎没什么印象和收获。
陈道明认为,要实现文化自觉,在电影创作中须实现三个平台:第一是编剧,编剧要把好第一关;第二是演员,演员接片时不能一切向钱看,要看重作品本身的文化元素,做人或演戏都要有底线。第三是我们的输出平台。把具有教育意义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传递给广大受众,要求各传输平台须资深文化人把关。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以文化的概念来界定,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崇高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处在社会发展战略的轴心位置,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发展战略都应系于文化这个轴心而展开。文化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以及影响力,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触物无声,能以无形的意识或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实践。因之,提高电影和一切文化产品的自觉性,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动力与支撑,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提高“文化自觉”,将会是一条很长的路。
作者:南飞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