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科技体制改革成为政协科技界别无可回避的热议话题。在3月7日的科技界别联组会议中,各种观点的碰撞更为激烈。海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委员表示,多年来评奖过多过滥,跑奖买奖乱象频生,这些都应该好好治理。尹卓透露,一些地方科技评奖已成为产业链,企业赞助奖项,然后“顺理成章”获奖,相当于打了广告。(3月9日人民日报)
科学奖应该是仰望而奋斗的目标,而靠赞助获取的科技奖却没有了科技成份,成了真正的假冒伪劣产品。实际上不但科技奖是如此,近几年屡屡评出的各种奖项哪一个不是夹杂着铜臭味。像前几年被曝的世界品牌实验室进行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最低收费69800元;“中华脊梁”奖向每位获奖者收取9800元;如果一个楼盘要想获得所谓“联合国人居奖”,则需要交纳36万元的宣传推广费……
近年来,国家大力治理各项年终评“名”评“优”活动,各级政府年终举办的名优评选活动已是越来越少。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些社会机构打着各类旗号积极开展高额收费的评奖活动却愈加泛滥,不容忽视。其实,很多评奖都在用各种方式“圈钱”,包括收取会费或者会务宣传费等。他们的收费标准与公司所在行业直接相关,利润率高的行业收费也高,比如房地产业,汽车业,利润率低的行业收费也就低,比如家电业、旅游业等。只要交了钱,不管企业自己上报的数据是否真实,评奖部门也不会认真去考证、去纠偏。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企业评奖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它有市场存在,这与行业内部的竞争和相互攀比有关。一些企业为了宣传需要,喜欢花钱购买一些“名头”,或借各类评奖机构为自己脸上“贴金”,这种需求也变相催生了这个“评奖”市场。企业有了省级和国家级的“金字招牌”,产品销路变广了,价格也可以提上去了。甚至还出现了“跑奖”“买奖”“权力定奖”等评奖黑幕。
评奖本来是政府或民间组织基于对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和单位的激励措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但如今却成了满世界乱飞的帽子、轮流坐庄的施舍,你拿“中国名牌”、我拿“驰名商标”、他拿“信得过产品”,重复雷同的奖项多如牛毛,而且动辄以“国”字当头,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因此,有必要对奖项来一次全面认真清理和规范,合并同类项,突出针对性,唯此才能彰显其权威性和公正性。
泛滥的评奖、排行,真真假假的组织者,不能为外人知晓的潜规则,把本具激励意义的评奖搞得乌烟瘴气。要遏制评奖泛滥,一方面要靠企业自律。面对各种繁杂的商业评选活动,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谨慎参与评选,既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企业负责。另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评选机构的监管,规范评选资质,这样才能防止类似没有科技含量的“科技奖”的产生。
作者:胡建兵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