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成行骗,爱心谁保障

  这个周末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许多人在关注降温、供暖问题之余,也会担忧路边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得到温暖。你可知道,超过七成的流浪人员属于乞讨者,甚至相当一部分还是职业乞讨者,这些一部分人收入不低,甚至生活得比很多人优渥。(人民网)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良的你是否为乞讨者悲惨的遭遇而感到同情,是否认为自己的绵薄之力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在看到这一则消息后,你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帮助那些“可怜”之人?当不时有职业行乞者月薪超多少这样的消息传出时,你是否觉得被欺骗,感觉不会再同情了?

  如文中所说,我国目前的流浪人员数目并不在少数,首先这当然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的国情是分不开的,而超七成的流浪人员属于乞讨者的情况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这之中究竟有多少是职业行乞者呢,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以行乞为生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首先,职业行乞者这一特殊的群体正在日益壮大,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总体经济水平虽然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处在逐年上升之中,国家民政事业亦是稳健发展,各种惠民政策顺利实施,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随着各种扶贫工程的实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如新农村建设等,而这却致使一部分人产生好逸恶劳的惰性,寄希望于国家的扶贫政策,荒于耕种劳作,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以行乞为职业。因此,在笔者看来,这种单纯以给予为主的扶贫方式虽然可以使大多数人住上新房子、可以使很多村庄焕然一新,但是也能使很多人失去建设美丽家园的动力,产生惰性,因此这种扶贫方式实际上与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我国目前的民政救助形式比较单一,救助方式不灵活,对于救助对象及困难群众的监管不合理,甚至是缺少专门的监管机构。因此,对于区别普通行乞者与职业行乞者之间存在灰色乃至空白地带。一些人身体残疾,经济困难却无力乞讨;而另一部分人身强力壮,家底殷实却故作可怜博取同情;甚至有些人铤而走险,拐骗人口用作行乞,从而滋生出种种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后,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出于善良而被职业行乞者所蒙弊、所欺骗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施助行为弊大于利。在这寒冬之中仍有不少人关心着路边的流浪人员,但想到这之中有专骗取同情之人时,谁又愿意自己的同情心被这样的玩弄?从而,职业行乞者的日益增多更多的是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和不和谐。

  如上所说,职业行乞者队伍日益庞大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而解决这一问题是个规模宏大的工程,是场关乎社会和谐的“持久战”,而要想打好这场战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是进行扶贫模式的改革,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的以给予为主的扶贫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实际了,因此有必要尽快做出改变,探索新型的、复合的、人性化的扶贫模式。如新农村建设,不能再以新建住宅、建设配套设施的方式进行,而是要探索产业扶贫与精准扶贫。村庄首先是人的村庄,而后才是房子,因此扶贫应该授其“渔”,调动其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重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探索扶贫事业的改革,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实施灵活的救助方式,对于真正需要救助的,要制定救助方案,让其生产劳动,给予其必要支持,进行就地救助和安置。如条件有限,可以尝试给真正困难的行乞者发放相关证件,把真假乞丐区分开来,对职业行乞行为要进行严惩,让真正困难的行乞者可以得到热心人的帮助,减少行骗乞丐的产生,从而避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

  三是普通民众不能盲目表达同情,对于行乞者要理性看待,不能同情心泛滥,对于需要帮助的便给予其必要帮助,对于无条件实施救助的要及时向相关机构寻求帮助,而对于职业行乞行为,要发现一起举报一起,保障自己的爱心是真正给予了需要的人。

  文章最后,笔者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作为结语:要是社会繁荣昌盛,“鬼才愿意当乞丐呢!”如今,社会是在一天天走向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慢慢提升,而愿意当乞丐的“鬼”也越来越让人防不胜防。

  作者:圆不隆咚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小蒙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