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卤鸡”不该成为“口水鸡”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这得用多少只鸡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论文?”不少网友称:“不愧是陕西吃饭大学,一道卤鸡都能研究的这么专业”,而这篇论文也被赞为最美味的论文。(12月2日陕西新闻网)

  关于茴香对卤鸡肉影响,女博士写下了8万字的论文。由此引发了“一道卤鸡都能研究的这么专业”的感叹。但在这片感叹声中,也不乏嘲笑和不屑。有网友觉得“那估计盐水鸭的论文能写15万字”。无论善意或恶意,这篇8万字的论文,已经让卤鸡变成“口水鸡”。

  会不会有人正坐在肯德基里,边啃炸鸡腿边刷微博,对着“茴香对卤鸡肉影响”的新闻发出轻松的调侃?如果有的话,是不是也追问一下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肯德基,当初是怎么研究出这种几乎人见人爱的炸鸡风味的?其中花了多少开发和研究的费用,形成了怎样的质量管控数据,才能让人们在北京或南京吃到同样口味的肯德基?而大名鼎鼎的肯德基,无非也是美国肯塔基州炸鸡。要是没有一系列精细数据的管控,肯塔基州炸鸡能成为美国跨国连锁餐厅之一?而获得这些精确的数据,岂止是一篇8万字的论文。

  人们之所以对“茴香对卤鸡肉影响”的论文大惊小怪,是因为中国的美味还停留在“舌尖”大小的地方,最多作为地方特产而始终没有品牌意识。对于茴香,早就出现在鲁迅作品里,孔乙己的“多乎者不多也”,指的就是“茴香豆”。到如今,谁看到过“茴香豆”走出国门,成了国际品牌?在上海,也仅仅是老城隍庙的一种廉价的地方特产。没有品牌意识而热衷于“山寨”,就让对本土美食一本正经的探究,变得贻笑大方。

  将《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写成论文,其实是为了解决食品工程里中国传统食品无法精细量化的问题。论文作者认为,“传统肉制品使用的传统工艺有一定的弊端,很多都是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质量稳定性差,不能很好的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风味的一致性。”这种缺陷就决定了诸多美味的地方特产,无法进入大规模的连锁经营,更别指望走向世界。

  实际上,任何一种国际品牌,在进入市场前都有一个不惜工本的研发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从反复实验到形成规范的文字档案,都不会像我们的菜谱那样,习惯用“少许”“适量”或手里的感觉来记录的。因此,中国不缺脍炙人口的美食,缺少的就是可供传承和发展的理论性文本。于是,好吃的烧鸡是安徽符离集的;有名的熏鸡是东北沟帮子的,与茴香有关的茴香豆,也只是上海老城隍庙的。这些地方特产,假如遇到走向世界的机会,第一个问题就是“师傅”不够。

  如果我们每一种地方特产,都有相应的8万字甚至80万字的论文,都把传统工艺形成详细的文字资料,那么,无论安徽的符离集烧鸡,或是东北的沟帮子熏鸡,都可能像美国肯塔基州炸鸡一样,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因此,在对“茴香对卤鸡肉影响”论文的“口水”中,吐露出来的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惰性。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信和自强,恰恰应该表现在各个领域的探究创新和发展精神上。

  作者:知风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小蒙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