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争艳话女裙

  到了明代,裙子的形制又恢复了汉族传统习俗,继续保存了唐宋时的特色。曾风靡于唐代、宋代成为歌舞歌伎专利的红裙再度流行。但为了区分等级,朝廷规定民间只能用紫色、桃红、绿色等浅淡颜色做裙装,民间只好在花样和形式上创新,因而民间裙装花式繁多、品种各异,有的裙子和现代人的裙子已无多大区别。明成化年间,京城时兴一种“马尾裙”。据说这种裙子始于朝鲜国,裙式蓬大,舒适美观。官至兵部方郎中的陆容在《菽园杂记》对此有着详细记载:传入京师后,京师人多“买服之”。由于最初能织做者很少,因而价钱昂贵,只在一些富商贵公子中流行。以后商家及贩售者增多,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连朝官亦“多服之者矣”。清朝时,由于贵族的压迫,汉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坏,裙子基本退出男装领域,但广大汉族妇女仍沿袭明朝的服装。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着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有许多新型的裙式问世,式样也越来越多,有在裙上装满各种飘带的,走起来更加飘逸;有的在裙幅底下缀以无数小铃,行走时叮当叮当响个不停;也有的在裙幅下绣满水纹,随人的行走一折一闪更加美观。到清朝后期,穿裙者渐少,这与当时的礼节和规定有关。无论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齐齐,否则被认为轻薄无礼。在家一般着黑色的裙子,式样为褶裥裙,裙幅家居为六幅,会客为八幅。清末民初时,红裙子是一种礼服,要夫妇双全者才可以穿着。夫妇之间,只有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则不能够穿红裙。

  如今更是裙子的世界,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现穿着裙装的漂亮女士,特别是夏天,连衣裙、超短裙、吊带裙随处可见,花的、粉红的、淡绿的、杏黄的,五颜六色,让人看到女性朋友的端庄大方、轻松活泼和飘逸洒脱。至于说我国少数民族女子的裙装更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如苗族妇女的百褶花裙、仡佬族妇女的三截长统裙、彝族妇女的大褶花裙、维吾尔族妇女的艾蒂丝长裙、傣族妇女的筒裙、畲族妇女的围身裙以及柯尔克孜族的连衣短裙、基诺族的合缝短裙、哈尼族的折叠短裙等等,各具魅力,特色鲜明,有的显得朴素大方,有的显得洗练简洁,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妇女增添了青春活力。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