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老人不同年龄的代称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对老人的不同年龄也有一些不同的称呼,其中也体现了人们对老年人的爱戴与尊敬。

  【50岁】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在其所著的《闲居赋》序中表述:“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故古人以“知命”代称50岁。《论语·为政》中表述:“五十而知天命”,故民间也以“天命”代称50岁。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汉族哲学著作《淮南子》中记载:“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49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50岁。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礼记》在“曲礼上”一节中记述:“五十曰艾。”北周时期学者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表述:“发苍白如艾也”,意思是说到了50岁的老人头发已经苍白如艾,故以“艾”代称人的50岁年龄。另外,在《周易系辞》上传中有记载:辞曰“大衍之数五十”,故“大衍”也成为50岁老人的代称。

  【60岁】我国自古以来采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的纪年法,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60岁被称作“花甲之年”,“花甲”、“甲子”、“平头甲子”等也就成为60岁老人的代称。《论语·为政》中则有表述:“六十而耳顺”,故人们以“耳顺”代称60岁老人。南北朝诗人庾信在《伯母李氏墓南铭》也有记述:“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礼记》“曲礼上”一节中记载:“六十曰耆,指使”,因而人们用“耆”或“指使”来代称60岁的老人。《荀子》“致士”一节中显示:“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故“耆艾”也用来代称60岁。

  【61岁】由于过去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称为“还历”,因而“还历寿”成为61岁老年人的代称。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61岁第七秩的开始,称为“开七”,对此,晚清词人况周颐在其所著的《蕙风词话续编》第一卷中有明确记载:“六十一岁曰开七”,故而“开七”成为61岁老年人的代称。

  【70岁】《论语·为政》中表述:“七十而从心所欲”,因而人们以“从心之年”代称70岁老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其所作的《曲江》一诗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故后来人们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过去,在朝廷为官者到了古稀之年,一般要辞去官职,废车不用,被称之为“致仕”,也称为“致事”、“致政”、“悬车”等,故“致仕之年”、“致政之年”、“悬车之年”等都成为70岁老年人的代称。另外,当官员年满70岁时,朝廷就赐杖以示尊敬,士大夫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杖,称之为“杖国”。后来,“杖国”一词得以流传,并成了70岁官员告老的代称。

  【80岁】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述:“逝者其耋”,而传授《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著《毛传》中解释:“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在“僖公九年”一章也记载:“以伯舅耋老,如劳,赐一级,无下拜”,西晋时期著名学者杜预对此解注道:“八十曰耋”,故“耋年”成为80岁老人的代称。另外,在古代,年过80岁的官员可以撑着拐杖入朝或朝拜天子,《礼记·工制》中对此有所记载:“八十杖于朝”,因而“杖朝之年”也就成为80岁老年的代称。韩愈《司业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无憾,我竟不充”,因而“忘八之年”也指80岁老人。而因“伞”字的草书形似“八十”,故也称80岁老人为“伞寿”。另外,《礼记》在“曲礼上”一节中也记载:“八十、九十曰耄”;西汉后期散文家桓宽在其《盐铁论》“孝养”一章中也记述:“八十曰耄”,故“耄耋”合称指八十、九十岁的老人。“米寿”用来代指88岁的老人,因为“米”字可以拆成“八十八”三个汉字,同时称老人为“米寿”还有老人身体健康、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上了年纪,老人皮肤会出现褶皱,有资料记载:90岁的老人身上出现的斑纹犹如鲐鱼背,故人们用“鲐背之年”代指90岁的老人,也泛指长寿的老年人。

  【100岁】自古以来,人们把百岁老人称为“寿星”,把“寿星”出现视为人世盛事,崇为“人间祥瑞”。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中表述:“今海内乐业,朝廷淑清,天符既章,人瑞又明。”《旧唐书》的“郑肃传”一文中也称年寿持斋的人为“人瑞”,所以那时的地方长官都十分注意调查,掌握百岁老人的情况,以上报朝廷奖赐、表彰。故“寿星”、“瑞寿”等代指百岁老人。另据《礼心》“曲礼上”一节记载:“百年曰期颐。”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对此注解道:“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中则进一步解释:“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苏轼所作的《次韵子由三首》中也显示:“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后来,人们便以“期颐”代表百岁老人。而民间所说的“白寿”,是指99岁的老人,因为“百”字少去上面的“一”,刚好是个“白”字,故“白寿”代称99岁。

  另外,人们对所有老人还以“白首”以代之,也称“皓首”。唐朝王勃《滕王阁序》中表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后汉书·吕强传》中也记载:“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对108岁的老人,民间称为“茶寿”,因为“茶”字上面是“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即得108岁。

  作者:袁文良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