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圆了我的文学梦

  汉字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母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多年风雨沧桑而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字作出的巨大贡献。无论我们走到哪儿,只要说汉语、写汉字,我们很快就能产生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是的,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学好我们的母语,用好我们的母语。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身上更应肩负着历史使命和时代的责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不仅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工具之说,意味着语文的功能之一就是要着眼于用,而这种用本来就直接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上。小到与人交谈,大到阅读写作,语文之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换一句话说:处处留心皆语文。这样看来,我们学习语文的天地其实是很广阔的,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语文课堂。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走出书斋,走向生活。当然,除了工具性以外,语文还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上至《诗经》《离骚》,下到当今优秀的文学篇章,它们之所以能够千年流传,传唱不衰,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心系故园”的杜甫到“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的人民诗人艾青,他们作品里无不包含着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让学生从阅读民族经典入手。从传承文化的载体而言,我们语文老师应当树立一种文化的视野。从文化的视野来看语文,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就更加明确,更有积极意义和鲜活魅力。

  在应用语文的能力上,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着有比其他行业人难以伦比的优势。俗话说:“近山识鸟音,近水知鱼性。”我们从学语文到教语文,再到研究语文,我们一生都可以说是与语文分不开了。我们教语文,注重学生字词句段篇语修逻的训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细心到不能放过一个标点符号的差错,不放过一个字的读音。有人说,我们语文老师喜欢咬文嚼字,我看这是我们的职业习惯。语文老师不这样严谨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细节见精神”,我们语文老师的素养如何如何,人们总是从我们的听说读写功底来评价的。当然,社会对于语文教师的要求之高,常常也让我感到自己离这些要求还有些距离,只恐自己“业之不精,德之不修。”为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除了钻研教材以外,我还订阅了《语文报》《语文周报》等报刊,经常给学生读上面的美文,久而久之,自己也有了写文章的愿望。

  当然写一篇普通的文章对于语文老师来说,那应该不是难事,但是想在报刊发表,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初投稿,我也遇到过泥牛沉海的现象。为此,我曾经泄气过。但是,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有时想来对于语文老师也是一种耻辱,我有点很不甘心,只是觉得自己的功力欠缺,“内功”不够。于是,我加大了阅读量,除了细心研读那些精彩文章外,还围绕语文课文,延伸阅读,一来丰富课堂内容,二来提高我们师生的文化视野。俗话说:“教学相长”,的确是这么个道理。由于自己坚持了课堂给学生读赏美文的习惯,学生也变得分外爱上语文课。读美文、赏美文,在学生们来看,是一种享受;于我而言,也是一种享受。本来语文高考一份卷子考查下来无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我们经常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对于能够编入语文阅读试题的文章而言,这都是在每年发表的成千上万篇文章里筛选出来的,因而无论从质和文而言,都可以说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光叮咛学生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美文,值得借鉴和品味,还让学生早读加强朗读,揣摩品味,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与学生沉浸在阅读之中,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语文课堂简直是一场精神之旅,充满了诗意与享受。过去,学完了《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等美文,让我感受到了游记的美,后来,我游览了韩城司马祠,回来后写下了《游司马祠》一文,几经修改,后来发表在《渭南日报》,后来又发表在《光明文荟》,不知什么时候又被《青年文摘》转走。2012年中考我监考时,拆开语文试卷,一看阅读题竟然是自己写的《游司马祠》(当然文章有删改)。这让我惊奇不已。一看自己的文章还有这样大的社会价值,我就更加感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了。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我告诫学生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重要意义。同样强调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应用,写的文章如果能被发表,甚至被应用为考试题,这样的道理,我感觉就如同学习物理研究出了导弹一样,学习生物,制造出了杂交水稻一样,都是学习效果的直接的物质呈现。

  由于自己对语文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语文学习的方法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语文的工具性关键在于运用,那就是阅读和写作;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在阅读和写作上就一定要体现文化视野,因为文化视野,就是对你作品的定位。基于这一点,我把自己的语文教学、文化修习和文学实践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完美的统一。比如,学完《逍遥游》,我写了《庄子,一条会飞的鱼》;学完《老子选修课》,我写了《上善若水读老子》,学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写了《痴情的乡土歌手——陶渊明》,这些文章后来都被一些语文读本、教辅书采用,同时这些文章也让我的学生们对于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把自己七八年来发表的文章大大小小147篇汇集在一起,命名为《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就是因为我眼中的语文是美好的,是富于诗意的,是语文圆了我的文学梦,是文学视野给我的语文课堂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感谢语文,感谢文学,感谢家人,感谢学校,感谢教育局以及广大的同行朋友们,今生从事语文教学我无怨无悔,因为语文是诗意的。

  谢谢大家!

  作者:郭军平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