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饭先喝汤,强似开药方。当大夫的侄子也建议我吃饭先喝汤。要像赴宴席一样吃饭,把汤当作酒,菜当肴,最后吃干粮。不想吃就不吃也行。也是强调喝汤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历史有时会奇怪地再现:我年轻时,有一段时间,也是吃饭先喝汤。但不是为了健康。
那是上世纪60年前后,在聊城师范上学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学生定量少,中午每人两个棒子面小窝窝,比鸡蛋大不了多少。值日生从伙房抬来,分到手里,舍不得吃,担心两口吃完,还是饿。都是先喝水。多了喝不下去,就把水倒在菜碗里喝。不搅动,喝一点添一点。反复添,越来越淡,一直到咸味很小,才和着菜一起吞下,就饱了,水饱。打嗝漾出来的都是水。然后回寝室午休,路上吃窝头,一小口一小口地吃,不敢一下子吃完。早晚餐定量更少。主要是喝汤。老师跟学生一块吃,也不强。
在那种情况下,人们个个身材消瘦。全班没一个小胖子,更没大胖子。在街上也看不到胖人。以后好多年,我的锁骨一直很突出,上面是很深的坑;肋骨一根根看得很清楚;背中间脊椎的关节是一溜小疙瘩。
奇怪的是,在那经常饿死人的情况下,竟然也有撑死人的现象。济南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几个大学生周末到饭馆聚餐,难得放开量吃饱一次,都吃得难受,其中一个撑破了胃,到医院没抢救过来。据说吃得并不太多,因为肠子长期空着,饿细了。突然填满,不适应。这是传闻,别人信不信,我信。因为有亲身经历。
当时叔父是济南钢铁厂工人,国家重点企业,定量多点,还能吃上白馍。叔叔舍不得吃,省下收藏起来,回家时送到学校让我吃。知道我吃不饱,心疼我。每次一见叔父到了,我就请假去送他。两个人边走边谈。走到四河头坐下,他从行李里掏出大白馍馍看着我吃,吃完让我回校,不叫我再送。有一次,吃完一个,叔父还让我吃。我说带回去吃,他偏要看着我吃,就又吃了一个。当时并没感到怎么样,当天晚上却闹起了肚子。上哕下泄,在医务室输了几天液才慢慢恢复。
往事不堪回首,也有好处,就是磨练了对困难的承受力。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能吃苦,见不得浪费粮食的现象,心疼。
作者:李民增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