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你照顾好咱爸妈,我没能力”,收到哥哥的短信,弟弟立即赶来,还是晚了。昨日上午,在花园北路城中村邵庄,一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伙疑似因求职屡屡受挫跳楼自杀。(《郑州晚报》12月9日)
又是一起揪心事,又发一例痛心案,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处在青春的制高点,纵身一跃,挥挥手,便与尘世无缘。但发给弟弟的短信上“照顾咱爸妈”的嘱托清晰表达出一颗赤子之心,不免让我们回过头,再反思、忏悔、祈祷。
十几年寒窗苦读,一朝迈入研究生,说是“人才”当然已不为过。笔者看来,“人才”是个词组,但“人”与“才”并非一回事,“育人”与“育才”也并非一回事。
从中华民族的渊源历史中不难发现,“人”比“才”重要。“四书”中《大学》便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开头,强调“大学”育人、育善、育德。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正是取自《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名句,追求君子为人之理。
然而,现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落后进展,促使教育以“才”为主,注重知识、技术的传授,用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崛起,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于是,作为“人才”之本的“人”恰恰被忽略了。
但时至今日,校园里一次次“自杀”“他杀”事件终要拉回视线,人生路上一回回挫折、磨难教育终要敢于面对,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人才”的培养中谨记,“人”比“才”更重要。
“育人”要育“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看法,是相对于科学世界而言的,因为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而世界观可以告诉你真理的环境,让你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走出思想的迷宫,找到现实定位,做好历史衔接。
“育人”要育“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对于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感悟。当面对苦乐、荣辱和生死的时候,铸造一个积极的、进取的、有价值的环境,拥有一个正面的、褒义的、乐观的态度,尽管是深藏于内心的准绳,却是抉择时的一份可靠依据。
“育人”要育“价值观”。“价值观”是处理事情、判断对错的一种标准。就像我们的梦想,要充满对未来美好的期待,也要做出有意义的探索。而探索就是在反省人生、思考未来、培养价值观。
处在学府的老师和同学们,或许你现在有很多理想,而且大多还是关于学业、关乎“人才”的。但希望能将“育才”变为教育主线,在成绩、成功、成就的基础上,多一些自由、快乐、幸福。
作者:姬玉
稿源:三尺巷
编辑: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