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高铁“博弈战”背后的民意表达

  ‍‍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也正因为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光明网 1月28日)

  高铁建设从最开始的争议偏偏,到后来2008年京津城际首条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再到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28个省份的高铁路网逐渐成型。短短十年时间,中国高铁在变革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已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新符号,也成为推动世界交通业发展的有力“引擎”。

  近几年,中国高铁发展可谓是一路水涨船高,高铁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公众出行方式的改变,更多的还在于经济联动效应的释放,由此而引发的各地高铁“争夺战”也是层出不穷。以湖南邵阳为代表的十万民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整齐口号,还有部分地区一把手会拜高铁建设规划相关部门等细节,一场明暗相交的高铁建设“博弈战”在各地悄然打响。

  的确,高铁的发展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出行观念,过去普速列车两日达、三日达的一些长途运输线路,如今在高铁模式下可实现当日达、次晨达。就拿去年全国高铁运营情况来看,在2014年国内开行的旅客列车中,动车组数量高达1556.5对,占总客车数的58%,实现了8亿人次的运输大关。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高铁早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乘坐高铁成为人们出行的一种新风尚。

  除此之外,从近两年高铁在春运期间所发挥的运输效力也可管窥出高铁肩负的社会责任。就拿去年春运来看,整个春运期间,在人口流动最为集中的长三角地区客运压力却得到明显缓解,究其根本是高铁起到了中坚作用。诚然,不论是春运,还是其余时间段,高铁发达地区的百姓早已习惯了高铁带来的便利,而至今未通高铁的偏远地区的人们也早已对高铁“垂涎三尺”。因此,坊间一场场高铁“争夺战”背后有着广泛的民意表达。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铁建设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意志。深层次来讲,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宏伟愿景的实现必然是离不开高铁的支撑,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现更需要高铁来完成。有人说,“用高铁把世界连起来”这个梦做得有点大,但从目前中国高铁拥有的技术、装备来看,做这样的梦恰逢其时,“高铁出海”也是势在必得。

  然而,高铁发展在高位推进的同时,高铁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投融资难的问题。基于铁路建设投资成本高,利润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民间资本对铁路建设大都望而却步,纵使有部分民资引入铁路,却也是杯水车薪,很难起到“救火”作用。但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铁总传来消息,京沪高铁运营三年首次实现盈利的利好消息,这一消息的发出也许会为民资入铁吃上一粒“定心丸”,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为铁路的发展丰羽壮翼。

  作者:周军
  稿源:三尺巷
  编辑:王小蒙

赞 (0) 评论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