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扶持境界和环境

  二是读书功利意识不能太强。现在读书是为了发财升官的意识太强烈了,其实文化这个东西,肚子有货,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特别是年轻的学生主要是学好各类知识,不要象现在一些说法,什么学多了,这也不要学,那也不需记,那才是骗人的忽悠,等到你十年一过,回头一看,后悔都来不及。读书是扎扎实实老老实的学问,你忽悠了它,它必然忽悠了你。读书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少赶热闹追明星,成功者的读书方法固然值得参考,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这样的读书境界才值得学习,我们不能总是想投机取巧找捷径,其实读书只有一条尽量多的死记硬背和储备知识。时下,总能听到一些人包括老师对“死记硬背”的痛斥和反对,其实,他们是用自己的矛戳了自己的盾,因为他们自己的知识积累就是从小记和背出来的,最初的“死记硬背”谁也避免不了。当一些高考生为一题未对、一分之差而懊恼甚至与大学失之交臂时,假如能“死记硬背”的一点,也许就过了这道坎。实际上,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古代的传统教育,都离不开“记和背”。读书的基本方式就是背诵,现在有些人对唐诗宋词,对过去的优秀文章,对公式定律定义,一辈子都能记住,几十年后还倒背如流,甚至成为一种快乐享受。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包括读小学、中学、大学或工作,真的没有死记硬背,哪有那么多的知识财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死记硬背”是我们人生积累的基础,对学生来说更是求知的捷径,否则读书十来年,脑子空空的,说话无言语,思考没东西。时下还有一种怪象,只要你记和背就会被戴上“死记硬背”的帽子,把对“死记硬背”的反对,演变成不能记不能背,这就是谬误了。尤其面临高考的同学们,记忆的功夫越深,越容易获得成功,特别是有人过目不忘,有人却说怎么也记不住,有的写文章联想丰富信手拈来,有的说话滔滔不绝游刃有余,这差距都与个人的记忆积累有关。同学们,政文英生记忆加做题,数理化做题加记忆,各有侧重,记忆是根本,它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对知识的运筹和运用,尤其是抓好早上时间强记快记,晚上时间久记深记,科学复习回顾温习,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就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体会“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的乐趣。当然“死记硬背”之后,还需要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如果只是死读书读死书,遇到题目只有一条思路,遇到问题只有一个办法,缺少创新、否定和思考那才可怕。特别是考试时要讲究艺术,先易后难,合理利用时间,达到分数最大化,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既定目标。

  三是阅读社区化社会化势在必行。无论是乘坐高铁还是飞机,无论是走进社区、单位还是进入酒店、餐馆甚至理发店,人们都会看到一些书架和读物。实体图书馆如果能与社会化阅读接轨再近一些,就能够锦上添花,让图书馆场馆化与社会化紧密结合而产生更多的社会效应,有助阅读的全方位全覆盖。首先,图书馆本身更开放。图书馆要吸引人流,除了积累更多的书籍资料外,就运用资源优势进行拓展,如定期开辟讲堂讲座,举办文化展览,增设摄影乐园和演艺天地,实现全国报纸等的网上阅读。同时,要注意宣传和推销,图书馆的新书到了之后,要努力通过媒体和网络向读者推介,新书一到,众人问津;热书一进,马上围观,读者的眼睛始终盯着图书馆。其次,让图书馆走出去。一是让重叠图书流动起来,到社区、街道、军营、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图书室和餐馆、酒店进行流动。二是将图书馆与书店结合,在图书馆的一些层次开辟图书销售市场,让读者来看书的同时,也能从中找到价廉物美的图书带回去。三是组织图书交流活动,鼓励市民把读过或多余的图书拿到图书馆交流,市民之间既能以书交友,又能互相学到知识。再者,不妨多些读书互动。借助于图书馆这个平台,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吸引人们参与,比如读书节、读书征文、读书演讲、图书推介和向读者赠书等活动,真正把图书馆变成市民阅读文化的交流中心,吸引大家来访和参考。同时,图书馆可考虑提供价廉的饮料、茶水甚至快餐等辅助服务,让如饥似渴的读书人安心读书不放书。

赞 (0) 评论 分享 ()